場景依舊是深夜,即使不看Instagram,改玩遊戲,人仍需面對徹夜難耐的飢餓感。比如遊戲Final Fantasy XV,何必以如此精緻的菜式苦苦相逼?虛擬的菜餚撩動真實的口胃,我又一次在心裡盤算,是否該弄個杯麵呢?奇怪倒是,遊戲中也有同樣牌子的杯麵,真實的杯麵、虛擬的杯麵,到底相去多遠?
FF系列來到這一集,煮食成了核心元素之一。旅程期間,旅伴之一伊格尼斯負責一切膳食,遊走於廣袤的世界間,玩家可以採集不同的食材,於野外紮營休息時,伊格尼斯就會為你烹煮選定的菜式,這一碟食物除了賣相吸引,也擔起了buff的作用,加強各個角色的能力,為翌日的旅程做好準備。遊走於各地的食店,嚐過他人的廚藝,又或是收集了新款的食材,有時伊格尼斯就會發出一聲讚嘆,宣稱自己想到新的食譜了,旅伴就一塊起哄,真好呢,急不及待想試云云。有時覺得,這些旅途中的旁枝末節,比起克敵制勝,拯救國家等大事,更是深入人心,由是我走過森林山野,每有新食材就迅即買下,盡量在新的餐館試吃新菜,為的只是伊格尼斯一句驚呼,然後待到晚上,特意走到荒野露營,看他最終會端出一碟何等精美的菜餚,即使明明知道,那不過是遊戲中的一道機制,可以換算成數值,這種期待仍然真實。
遊戲世界中,食物代表的常是生命值,又或帶補助之效,這些可見怪不怪,我卻從沒發覺,有比FF XV將食物呈現得更美輪美奐的遊戲,甚至叫人輯錄起一套Food Porn Montage (https://youtu.be/kX5cgYpDLQw),彷彿自有其美學。



切割精準,擺碟完美,隨着廚師將菜餚放到桌上,碟中食物輕輕晃動,油光均勻,難免教人垂涎欲滴。淺景深、充足的打燈、高拍攝角度,附以各式伴碟,儼然就是充斥現世的美食照片了,即使是合味道杯麵,飽滿的蝦仁襯着肥美的牛肉粒,似乎只用肉眼也能確認食物的材質(texture)。有趣的是,現世的菜餚會以texture形容口感,遊戲世界中的texture,指的卻僅僅是舖在不同的3D模型上那一層表皮。是的,看來再美味的菜式,不過一層表皮,只要適當調整反光與暗啞的比率,就能呈現各式食材的材質。假如巴特批判雜誌的食物照只有虛幻,徒具其形,遊戲中的食物大抵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大抵我也早染上這種眼睛的癮了:現實中弄的杯麵,從來難及虛構精緻,雖然充實肚子,我偏甘於與螢幕繼續共對。
或許,在視覺主導的年代,我們不需食物的實感,只求虛相,正如Instagram上萬千張foodporn照。外國甚至發展出 #struggleplate ,指賣相奇差的食物,並不考慮味道如何。諸如美國生活品味大師Martha Stewart,在Twitter上發佈了好些食物醜照後(https://goo.gl/DQPduX),就更叫人發覺,原來當代對食物的評斷,早已離不開賣相,甚至與食材內容無涉。沒錯,縱是垃圾也有市場:香港有幽默大師2014,外國則有大廚Jacques La Merde,擅於將垃圾食物擺出haute cuisine高級料理的樣子(https://www.instagram.com/chefjacqueslamerde/),食材雖是Oreo餅乾、Doritos脆片、廚師腸、微波食物之類,卻仍是以高超的擺盤技倆,將點綴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Jacques La Merde的菜式超越食材,滿足了一眾觀者的視覺享受,甚至教人將各式美好的幻想投射其上。從Final Fantasy到Instagram,或許我們應該接受,不是食物的表象取代了實體,我們面對的其實是一種全新的菜餚:觀賞用食物;那是芝士的國度、紫薯的宇宙、綠茶的世界,無關口舌耳鼻,模擬則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