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我就着一杯 whisky on the rocks,玩起了好久沒玩過的 Dope Wars。
正確來說,好久是指近二十年的時間。Dope Wars (DW)是 1998 年的產物,當時還在 download.com 裡下載遊戲,吸引了非常龐大的玩家群。DW 前身是 1984 年於 MS-DOS 上運行的 Drugwars。一切都非常久遠,卻無阻遊戲本身的魅力。
不得不承認,我的經濟知識首先是從 DW 裡學來的。在 DW 中,玩家扮演一個住在紐約的毒販,帶着有限的初始資金與逐日提升的高利貸,穿梭於城市的不同區域兜售如海洛英、可卡因、MDA等毒品,隨着行情、供求,各類毒品銷售價也會升跌,低買高賣,由此賺取差價,還清貸款,積極累積財富。遊戲途中,會隨機出現一些事件,例如警察搗破製毒工廠,致使某款毒品售價飆升,倘若玩家正好收到風聲,又或碰巧抓準時機,就能大賺一筆。遊戲以三十天為基準,每移動一次向前推進一天,日期到了,又或被警察、高利貸射殺,遊戲就宣告結束,以當刻的財富決定高分榜的位置。
DW 的介面非常簡單,寥寥幾個按鈕,操作城區間的移動,兩個列表展示市場上的貨物與身上的存貨,一切皆已足夠,一個畫面處理了全部資訊。基本上,遊戲就是一個 Excel 試算表,加上隨機數字產生器而已,隨後加上的文字描述,則為急速升降的數字補充了血肉,卻偏偏是這一層包裝,令遊戲製作者不得不在每次打開遊戲前展示一段訊息:「常識告訴我們,未滿十八歲不應該遊玩這個遊戲。未滿十八歲者請點擊下面的退出按鈕」(而我們的應對當然是,勾選「不要再顯示這個訊息」)。
可以說,DW 真是如名所示,令人上了一種毒癮。只是買進、賣出的反複操作而已,竟可以叫人樂此不疲,玩上一回又一回,甚至二十年後依然記起。或許,原因正正出於,這一種低買高賣的內在邏輯,真的叫人莫名興奮。當迷幻蘑菇在前一天正好有大貨流入而降價,翌日竟又斷市造成銷價大增,那就連按鍵確認買賣都變得叫人心頭激動。抽空來看,遊戲的運作模型,大抵就與真實的股票投機大幅獲利相去不遠,甚至可以說,這正正是它令人迷幻上癮之處。
一直以來,電子遊戲總有令人上癮之嫌,也有人質疑,遊戲外殻下掩藏的,正是暴力血腥的基調。然而,DW 中毫不掩飾的販毒、與警察駁火的情節,又彷彿更為直白而誠實,甚至循此導引,直接指出了,現實本就有更為殘酷的邏輯。單單就此遊戲而言,販毒並不可恥,因為換轉其他文字形容,遊戲同樣生效,正如 DW 的千種變體所證明一樣(真槍變成水槍豆槍、槍戰從擊殺變成嚇跑,血腥或和平悉隨尊便;我們能否想像一種,在戰時黑市買賣基本物資版的 DW?)。從這一種角度而言,我們或許更應注意,在表皮下運作的遊戲模型,是否含有危險的意識形態,即使可愛如瑪利奧,也可以變得非常 problema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