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故,每隔一兩年時間,總會突然發現,自己先前讀過、學過的東西,好像一瞬間都忘了,猶如硬盤忽爾清空(我腦內的影像總是:一個放在桌上的光酥餅,慢慢自行龜裂,逐步碎成粉末)。我常常以為,那是因為腦袋出了什麼毛病了,後來才慢慢想到,問題也許出在我整理資料的方法上。
因為寫文章編雜誌的緣故,要讀的文章和書本往往相當雜亂,經常在多本書之間跳轉,每一兩個月又要跳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範疇。為了記下之後需要引用的段落內容,有時候我會在(電子)書上標個印記,又或把頁碼記在手機的筆記軟件上,前後加點文字補充。結果,在 Evernote 裡,我儲起了許多零散而毫無關聯的小筆記。這些散碎的文字,除了數量不斷上升,最終對於寫作一點用處都沒有:它們囤積成山,但在下筆之前,我還是得回到書頁,再次重讀整個段落,這就等於我先前記下的一切,只是為了之後容易尋回。換句話說,這種筆記方法幾乎是費時失事的。
今年,有一款名為 Obsidian 的免費筆記軟件推出了,標榜以 Zettelkasten(卡片匣)筆記法為設計理念。這套 Zettelkasten 筆記法,來自一位多產的德國學者盧曼(Niklas Luhmann)。他一生出產了大量論文論著,而他認為這得歸功於這套筆記方法。以系統理論聞名的盧曼,認為單單記下文字,筆記只是一些零散的訊息,真正的資訊或知識,其實是從這些散碎的訊息之間的對比、連結而得來的。因此,要從筆記裡產出新的構想,最好採用一個鼓勵人比對不同筆記的系統,讓人可以重排筆記,強調筆記之間的連結,讓新舊筆記可以拉出更多創新的關係。
在實際的操作上,它(以及近年其他變體)要求你重新學習一次寫筆記的方法。比起引用文章選段,最好還是寫下你的見解。比起長篇大論,最好還是寫得短小精確,只談一事。比起一下子寫一篇精彩絕倫的筆記,不如把筆記分成兩截,一些是短期、暫時的,過後再重寫一遍,繼而不斷修改,成為可以重用、重讀、重新發現的筆記,筆記才能長青。不要想着如何精確標示筆記的內容,想想你未來打算如何撞入這篇筆記。最重要的是:定時重讀筆記,發掘新舊筆記之間的連繫,發展出更多的新想法。日子有功,假如筆記撰寫得宜,隨着筆記越積越多,它們之間的關係也會更為豐富,知識的體系就更易積厚外拓。需要寫文章的時候,只需要理清自己的思路,將已經寫好的部分手排序、整理一下,就有了大致的形狀了。
Obsidian 的特色,在於具有 backlink 的功能,它能夠輕易在筆記之間創立連結,而且自動建立互通的連結。另一方面,它也有圖表的樣式,讓你看見整個資料庫中,不同筆記之間的連結關係,從而發掘更多此前尚未想到的連結。之如盧曼所說,只有在連結展開的一刻,資訊才會出現,要從自己的資料庫中生產資訊和知識,必須透過搜尋的驅力。
比起吹奏 Obsidian,更值得討論的或許是,它讓我重新檢視一次自己撰寫筆記的習慣。假如我打算繼續思考,繼續寫作,這一套筆記寫作方法或許相當重要。如同一切新習慣,它總是在之後,在筆記量積累到突破某一個臨界點之後,才會顯現功用。知識總是個人的,如何處理自己吸收的資料,為之安排一套個人化的系統,轉為日後的產出,總是必須處理的課題。我開始後悔,為何從未認真對待過以往的筆記了,假如可以,希望重讀這生讀過的每一本書。
相關資料:
Evergreen Notes:https://notes.andymatuschak.org/About_these_notes
How to Take Smart Notes:https://takesmartnotes.com/
原載《Sample 樣本》「週五編輯室」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