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常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借文字互相交流,跨越間距。那麼,人又能否給自己寫信呢?寄信與收信者既是同一個人,無甚資訊、訊息需要交流,這樣的信件會如何呈現?更重要的問題大抵是:人緣何要給自己寫信?或許,我們可以借〈給自己的情書〉一曲,細察給自己寫信到底所為何事。

歌曲由王菲演唱、江志仁作曲、林夕填詞。相較國語版〈笑忘書〉,主題雖然相近,〈給自己的情書〉卻總有種特殊的魅力。〈笑忘書〉同樣提及要「寫一封情書/送給我自己」,細察歌詞,整個過程偏有種顧影自憐的感覺,娓娓道出對自己的叮嚀而仿若囈語,卻不如〈給自己的情書〉般,把囑咐融和於近乎對話的語句之間。這種對話的語氣,到底植根何處?既是一人,談何對話?更甚而向自己投信?

投寄信件,至少需有你我之分。〈給自己的情書〉採用了多種代名詞,既有「你」、「自己」,也有「我」、「他」。這些代名詞,正好就劃分了不同的角色與位置,成就了一個誘發對話的架構。通常,人與自己說話,常是走到鏡前,向自己的倒影寄語。然而,單就光學而言,此一簡單動作牽涉的,已是三個物件,先有觀察者,再由鏡面折射光線,最後反照出一面鏡象。我們雖知鏡前鏡後是同一個自己,感官卻偏偏覺得,倒映的「自己」其實身在鏡後,是別一個物體。而若觀察者位置稍有移動,又或鏡面污穢、扭曲,生出的鏡象也會大有不同。如此下來,同一個「我」,就此裂變出幾重身分。

拉岡的精神分析學說裡,自我可細分成諸種面向,而身處鏡中的影像,是人的理想自我(Ideal ego),代表的是他想成為的形象,完整而無可挑剔。〈給自己的情書〉裡稱呼的「你」,受重重禁令、建議反覆轟炸,為的就是將之逐步推成完美的形象,乃至終於可以「當你是偶像」。相反,隱身於字裡行間丟出這一串要求的人,就是歌曲的敘事者,又或是「我」了。行文間,「我」反覆使用祈使語句呼召行動,句句「請不要灰心」、「別盪失太早」規管自己,在精神分析的詞彙中,這個角色正是自我理想(Ego ideal),代表已將社會規範內化的自己,一切就由此制限,決定何謂「完美」。〈給自己的情書〉的藝術效果,正是源於自我分裂後,這種理想自我與自我理想的對話、對照以至對立。

回頭再想,人又是如何突然分裂,乃至必須自我投信呢?副歌末段,以「沒有他倚靠/歸家也不必撇雨」作結,雖然輕描淡寫,毋需明言我們也可明白,正是因為一個再無從倚靠的「他」,一樁事件、一場分離, 才招致各種「灰心」、「哀傷」,需要提醒自己別仰望太高而自我貶損。正是經歷一場災難,攀進了深谷、躺入了泥濘,才激發自我劃清不同的位置成就對話,一如每顆細胞的遺傳物質總是於分裂當下才現出各縷可以分辨的DNA。

在一切相信的盡皆崩塌之時,此刻就此裂變,一個人才有對鏡自觀的必要,化作客體檢視自己,才有可能寫一封給自己的信。那是在絕境裡外望的目光,一封這樣的信,目的就是在頹敗的當下重建價值,也見證將來的轉變;一言以蔽之:立此存照。不過,拉崗尚有告誡,之如鏡像必然左右顛倒,易生扭曲,理想自我其實沿自錯視,完美不過一時。改變總會失效,我們註定陷入迴圈,反覆面對災難,一再裂變;矛盾更在我們總明白該如何改正,此前卻又不曾實現,改變原是可望不可即。

(原刊《Sample 樣本》第二期〈浮瓶漂信〉)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