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中學有位老師一直向我們說道,生存並不等同生活,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處世方式,我們可以行屍走肉地渡過此生,每天重複刻板的生活,卻也可以選擇全心地享受在世間的一切,時時思考,審察自己的存在,體驗各式各樣的愉悅與苦痛。不過,生活迫人,總是教人不覺又忘記了怎樣去好好生活,再不懂怎去為生活的種種價值排序,有時還是需要一點提醒、一點指引,才能回到原有的節奏。
英國才子Alain de Botton在2008年以社會企業的方式創立了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學校),致力從文化着手,讓人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這所人生學校,總部設於倫敦,我們大概也無法親身去上那些課堂了,但還是可以從課堂以外的周邊服務、推出的書籍與商品稍稍迫近他們的理念,引發我們自己思考。
人生學校的辦學目的,除了是對抗日益破碎失序的現代生活,更是對現代教育的一種回應。我們從小學、中學,一直唸到大學,知識確實積集了不少,然而這些知識卻與現實生活離得越來越遠,我們雖有學識,卻未必就學懂處世。學科將知識切割,分成各種抽象的範疇,從大學可以報讀的課,諸如「20世紀小說」、「清末民初文學史」等等,已可見一斑。誠然,專精地探究有助知識的進深,我們卻未必就能讓知識蛻變成處世的智慧。常說,本地學生間有「高分低能」的現象,除了反映出本港考試制度將成績當成能力指標的謬誤,也同樣顯現出大學教育本身,有時亦未能提升學生待人接物、自我反思的能力。
知識本身是中性的,怎樣運用全看學習的人。然而,我又覺得,很多時候,人拒絕學習,原因是他們從中看不出與自己的生活有何相干。這種知識與生活脫軌的情況,讓人無法從學習中尋得樂趣,也無法將學到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之中,也同樣值得我們憂心。走得最深,所有的理論與研究都是源自於對生活的熱愛,每一項知識本也該與生活接軌的,然而,知識卻時常無從普及,難以翻譯成大眾感興趣的形式,我們不得不反思,傳播的方式是否出了問題,我們又該如何處理這個困境?
人生學校整個設計,不似大學以學科的視角出發,反而是從日常會遭遇的各種問題開始,從不同的學科中抽出適合的部分,探討我們平常會關注的課題。看看課程簡介,你會發現課堂都是以一條問題起始:如何保持冷靜、如何成為自信的人、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等等。這些議題雖然看似簡單貼身,又似是心靈雞湯、自助手冊的格局,內容卻是截然不同。人生學校的各個教程,也很強調有學理的支撐,並不如所謂的「專家」,只以個人的經驗、站不住腳的一般論或似是而非的研究去強調自己的說法,而是透過哲學、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學科的研究、理論、事例去加以闡釋,重點不在於達致某種一蹴而就的成果,而是啟發往後的思考,如此才有長期的果效。
雖然我們沒法報讀人生學校的課堂,但還是可以閱讀它出版的叢書,自我學習如何面對人生的各樣課題。現時人生學校出版了兩套叢書,兩輯Toolkit for Life(人生工具箱),各包括六本書(第一輯已出版全套中文譯本),課題同樣貼身,都是生活中常有的疑難與問題,諸如《如何不為錢煩惱》、《如何找到滿意的工作》、《如何處理危機》等等,也都是各個年齡層的人也會煩惱的問題。各個領域的專家在這些叢書中,透過仔細的分析,指出日常的定見有何成因與謬誤,藉此讓我們了解到為自己思考的重要性。

就以《如何找到滿意的工作》為例吧。新世代對工作的看法與上一代大有不同,這種差異卻經常被傳媒炒作,翻譯成不設實際、沒有本心,然而歸根究柢,今時今日的年青人,找工作的先決條件其實是為了尋找成就感,與上一代追求金錢、溫飽截然不同。這些分歧自有社會背景與時局的影響,來到這一代,最大的難題便是如何找到有成就感的職業。一方面,我們會遇到別人的打壓,叫我們應該壓抑自己的期望,接受工作總是辛勞、單調而乏味的,另一方面,我們又確實無法撇脫這些阻撓,漸漸對自己的欲求愧疚,自行放棄。作者Roman Krznaric卻認為,我們確實能夠找到理想的工作,充實並提升自己的人生,真正活得像個人,然而我們必須處理兩個問題。

第一,要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核心要素到底是什麼?第二,我們該用什麼方法來轉職,在發展的道路上作最好的決定?作者整理出令工作有意義的五個面向:金錢、地位、帶來改變、實現志向、以及發揮天賦;前兩項屬於外在的激勵因素,將工作視作達成目標的途徑,其他三項則是內在的激勵因素,重視的是工作本身的價值。五者互有影響,互相衝突,然而,唯有側重去考慮內在的因素,依循自己的價值觀、熱忱和才能,我們方最可能達致成就感。至於如何實現轉職,最重要的還是勇氣,其次就是適當的預早計劃了,只要我們撇下對轉職的恐懼,不介意沉沒成本(sunk cost),尤其是現代的職業需要更多的綜合技能,每一段工作的獲益其實也能在往後體現價值。關於工作,說得太多了,不如就以這段引言結束,從心態、生活方式開始重組:
一個深諳生活藝術的人,不會嚴格劃分職業和興趣、工作和休閒、心智和身體、教育和娛樂。這樣的人沒有辦法分清楚什麼是什麼,只會透過自己在做的事情,去追求自己所認定的卓越。至於這究竟是在工作還是在玩樂,就由別人去說。對他們來說,兩者是合而為一的。
── 夏多布里昂(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
另外,Alain de Botton近來的兩部著作The News: A User’s Manual和Art as Therapy也在人生學校的出版行列,兩本書也是從日常生活會接觸的事物入手,後者更提出以畫作作為治療的方法,將我們常視作高尚、與生活無干的藝術作品,重新拉入生活的框架之中,用以解決人生中遭遇的難題。
除了書籍和課堂,人生學校也提供心理治療,並致力提倡、推廣此項服務,希望破除人們對心理治療的迷思,認為心理治療只為嚴重的病者而設。人生學校認為,我們不應將心理治療視作奇怪的事,反而應該將之當成日常打理自己的活動,一如剪髮、修甲般自然。或許,我們都清楚,現代生活所引起的各樣問題,無論是工時過長、人際關係疏離、過量應用科技到城市規劃失當,都一一反映在我們的心理之上,抑鬱、寂寞、焦慮、躁狂也越發普遍,難道現代生活必然招致這些問題嗎?正是如此,我們更應該適時處理情緒,管理好自己的心理,以免問題積累直至爆發;不再抗拒面對自己的心靈,願意容讓別人從旁協助,大抵就是第一步。
「當今主流的世俗教育機構,都無意教導我們生活的藝術。若以科學發展史的歷程比喻,我們可以說,道德領域還處於業餘人士在自家倉庫裡操弄各種化學物質的階段,而不是專業人員在實驗室裡從事條理井然的實驗。大學院校裡的學者無疑是靈魂教育工作的主要候選人,但他們卻假藉先驗知識的重要性,而刻意拉開自己與實際需求的距離。他們逃避了引誘受眾的責任,對簡單明瞭的事物恐懼不已,並且假裝自己沒有注意到人有多麼脆弱,也無視於人有多麼容易忘卻一切,不論是多麼重要的事物。」
── 人生學校叢書編者序〈這是我想唸的人生學校〉,Alain de Botton
上面這段文字,正好說明了人生學校的創辦目的。人生學校無論是課堂,以至叢書,都採以一種勵志書的方式,不過這種勵志書,卻與坊間盛行的勵志書大有出入,背後的驅動力,乃是堅實的知識與學理,以及對人生藝術的追求,重拾古人追求智慧的原初目標。這樣就顯明了,知識其實並不必然與生活脫軌,只要把知識重新組合,我們就可以重頭學習生活。反思教育,接軌生活,這正是人生學校對我們的啟示。
您好!我想請教人生工具箱第一輯的中文書是繁體中文版的嗎?我在台灣都找不到…謝謝
沒錯,都是台灣出版社出版的,可參考: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