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rash was the only real experience I had been through for years.

Crash[1], J. G. Ballard

有好一段日子,我沉迷於撞車影片之中。是的,撞車影片,這不是因為我有什麼特殊的癖好,單純是撞車影片量多而精彩而已。科幻小說家J. G. Ballard在Crash裡寫:「與其他受告示版上的長篇大論和電視電影裡的假想車禍重擊的人一樣,我隱約有種不安,覺得我這一生中的恐怖高潮,早於多年前起已被一再演練過了,意外會在某個只有這些電影製作人知曉的高速公路或十字路口發生。」與他的說法不同的是,我追看的影片並非虛構情節,也非幻想的意外,而是實實在在的撞車片段。不過,在這件事之前,我應該首先提提阿馮這個人。


「有一段時間,我對車禍非常執迷。」阿馮說到這裡時,已經灌下了三杯Suntory Premium Malt’s生啤。「我記得,小時候和父母到泰國旅遊,曾經玩過一節高卡車。那一次,好像有六個人一起在小型賽場上駕駛,頭幾圈都相安無事,車速越來越快,然而到了最後一圈,我從直路轉入急彎,彎心竟然停了一輛車,因為軚盤扭多了,橫置在道路一旁。事情來得太快,我來不及煞停,輕輕擦過那輛車之後,就撞到路旁去,甚至把柵欄撞壞了,一截支架如同枝椏一般岔了出來。我並沒大礙,只是拉傷了腰椎,但那可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車禍了。」

這件事我也記得,事發之際我的車就在他身後不遠處,那次其實是我們兩家人首次一起出遊,不過這刻他大概忘了這個細節。因為過分謹慎,我的車速比他慢上許多,早早停下來了,不過看他說得興高采烈,意外竟然顯得值得慶賀。「撞車真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可能是因為整個身體都被拋出去,又被安全帶拉回座位的關係吧,經過這樣的衝擊,你會有一種既迷糊又清醒的感覺,記得撞車前一刻你的想法,下一瞬間卻發現你要做的動作並未完成,車子已經停下來了,你只能試圖穩定心神。彷彿你本來是一顆在軌道上滾動的彈珠,卻被人一下子提了起來,然後又重新放回現實之中。」記得,旅程之後的幾天,他一直托着自己的腰背,並對父母無法為他治理腰痛這回事氣憤。

「早些時候,我有些腰痛,碰巧想起這件事了,就在YouTube上找了好些關於車禍的影片,一再翻看。原來,美國有些機構,專門以碰撞測試為汽車的安全指數評級。只要看過那些影片你就會明白,汽車碰撞雖然危險,偏偏又令人容易入迷。我想,孩子拿着玩具車相互撞擊的習慣,正是因為他們早已心知,車禍的吸引性。」

他對車禍着迷,我其實也不意外。小時候,我們住得近,常會到他的家裡玩遊戲。我記得,他最喜歡的始終是賽車遊戲,而芸芸的遊戲中,他對Burnout 3: Takedown情有獨鍾(續集Burnout Paradise他嗤之以鼻)。遊戲的賽車部分,他並沒什麼興趣,我們一直在玩的,反而是當中的Crash Mode小遊戲。在這個模式中,玩家可以選擇不同型號的車輛,到訪世界各地的十字路口,以氮氣加速撞入車群,系統會按照玩家所引發的連鎖車禍造成的損害給予分數。Crash Mode的關卡如同一個事先設計好的車禍現場,場上有各種分數加乘的標記,暗暗指示了車輛的動線。阿馮總是樂此不疲,一直重試,一整個下午以一個前傾的姿勢,在同一個十字路口裡不斷衝撞,待遊戲一再以慢鏡數算他所造成的傷害,而我則坐在他的旁邊,看他緊張地穿梭車群。他比我更喜歡司機的位置,我也不介意一路旁觀,顯然他從遊戲裡看出了某些遠超我理解的事情。

酒過三巡,夜已深了,阿馮之後說了什麼,我們兩人也不再記得了。從酒吧離開時,看阿馮醉得不成樣子,我提議給他叫輛Uber,他卻拒絕了。「我不相信Uber,特別是深夜時分。上一次我坐Uber的時候,司機比我更加恍惚,明明走直路也在左右蛇行。要不是我全程喊着那位司機,我應該已經死了。我還是去坐通宵巴士好了。」我有點懷疑阿馮的判斷力,但聽他說來,巴士顯然是更好的選擇,送他上車以後,我才坐小巴回家。臨行前,阿馮留給我最後一句:「我會把撞車的影片傳給你的。」


搬進西貢以後,每天都不得不靠小巴代步。與鐵路的直線性不同,西貢小巴總是貼着九曲十三彎的山路與時間競賽,那種被不斷拋擲的感覺,令人與道路有更貼近的體驗。來往九龍及西貢的路徑,主要以悠長的清水灣道和西貢公路組成,兩者各有特色。清水灣道連接彩虹及將軍澳東南方的清水灣,穿過各類山道,狹長多彎,途中可轉入接駁至西貢市中心的西貢公路,雖然這截路途以直路為主,卻常有工程,令道路變得更為狹窄。這條清水灣道,壁屋監獄前後的路況特別有趣。從壁屋往下坡走,馬路會沿着山勢下斜,再改向上斜,形成一個小型的V型峽谷。我常常想,走這個綫段的小巴司機都懂得這個地方,而且各有享受的方法。面對這個峽谷,有些司機會借助重力,從頂端往下滑去,待到最低處才踏盡油門。轉折之間,乘客會感受到強烈的向心力,隨着小巴一躍飛過斜坡,胸腔的壓力得以紓解,就有一種興奮的感覺。不過,同樣的事情試了多次,總會變得無甚特別,後來我也不太留意窗外的風景了,只專心讀手上的書。

於是,那天我把阿馮送上巴士後,登上從旺角到西貢的小巴,因酒精影響讀書讀得呆呆滯滯,在清醒與酩酊之間擺盪,小巴拐過幾個急彎,跨過V型峽谷,將我恣意抛擲得必須捉緊扶手的一剎,我抬起頭,突然發現小巴已一頭栽進軟綿綿的濃霧之中,就有一種失神的感覺。

那些天,濕氣濃重,黏附到一切表面的水,竟在山與山之間的小路中,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輕浮姿態,就此凝住。我一抬頭,便發現街燈的光線在水氣中折射變色,與路面車輛的煞車燈一起混成橙黃,四周的車輛只能隱隱辨出輪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車輛之間的距離與往常一樣,但整個感覺卻全然不同,究竟是每位司機都決定減慢車速,抑或是時間放緩鬆弛了?濃重的霧中無法視物,兩種解讀似乎都同樣有效,小巴驟然陷入了別樣的時態。車子似是向前駛着,卻又難以感覺時間的流逝,談不上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時間脫臼,一如車後留下的微霧空洞般凝止,每一刻都舉步維艱。

恍一恍神,小巴原來已經離開霧霾了。周遭的乘客好像並不知覺,要不仍在搖盪間淺睡,要不仍在手機不斷閃動的資訊之中滑移。然而,親歷其境過後,我卻好像把一部分的自己留在那片濃霧之內,已經沒法集中了。


在一個別無特點的灰白色工廠空地裡,一輛銀色的雪佛蘭Malibu從畫面的左方竄出,鏡頭順着車輛推移,與右方駛來的淺啡色雪佛蘭Bel Air迎頭相撞,迸出巨響,汽車零件馬上碎散一地,車頭玻璃飛脫,飄出粉麈,兩輛車同時逆時針稍稍旋轉,繼而停下。片段之後將車禍反覆慢速回放,從車內車外的角度,攝錄意外的實況,時長一分鐘的影片,展示了共七組片段,將歷時兩秒的對撞影像拉展伸延。細看影像,可以發現更多的細節:兩輛車的車門也貼有車型及編號,銀色的Malibu是二〇〇九年出產的,而淺啡色的Bel Air則是一九五九年;新款的Malibu在撞擊之後,馬上從軚盤彈出氣袋,坐在司機位置的假人看來並無大礙,安全帶將它綁定在椅子上,假人臉上塗抹的油漆,完整地轉印到氣袋之上,圖案看來就像《劫後餘生》裡的Wilson一樣;舊款的Bel Air車廂則大幅變形,儀表板和軚盤向假人壓去,將之推向車廂頂部,車內後視鏡上也掛了一個雙六骰子的吊飾,彷彿是為這場意外卜卦而擲出的命運之骰。

翌日醒來時,阿馮已經透過Whatsapp傳來一條影片連結。「昨晚麻煩你了。」阿馮的訊息這樣說:「這是昨晚提到的影片,老實說我不知道為何說到這回事了。Anyway,頻道裡還有許多其他影片,可以慢慢看。」然後隔了一會:「對了,昨晚回去的時候在巴士上睡着了,剛好在要下的站醒來了,那原來是身體想嘔吐的警號,結果我在下層車廂最後一截吐了一地,事後當然跑走了。不知道那些嘔吐物會在車廂裡搖晃多久?」

阿馮真的是個怪人,不過換個角度,可能他才是正常的標準,而我才是怪人。

按照影片的描述所示,這是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IIHS)為慶祝五十周年而舉辦的碰撞測試。自一九五九年成立以來,該會一直自費購買不同款式的車輛,以嚴格的標準測試車輛的安全性。因為五十周年的緣故,協會特意進行試驗,比對五十年過後,防撞性能有何差別。簡單來說,假如你坐的是Bel Air的話,你已經死了。

如阿馮所言,看着車輛碰撞,果真是相當有趣的事情。我把片段一次次回放,不覺夜已深了。我不肯定,阿馮在這些片段裡,究竟看見了什麼東西。是撞擊後碎屑飛散的驚人畫面,意外過後車身扭曲、壓縮、變形的殘骸姿態,片段將衝擊截分成慢鏡的動作回放,抑或他已把整場車禍搬上公路,以幻想補完其他細節?不過,對我來說,最有趣的始終是坐在司機位置的假人,甚至特別喜歡車廂後座那一個攝影角度,置身於假人的背後直面障礙物。我開始覺得,這就是屬於我的位置了。


在碰撞測試專用假人[2]出現之前,人類是用肉身進行測試的。比如約翰‧斯塔普上校,就把自己綁在滑車上,以火箭加速,測試人體所能承受的最大減速度,並因而獲得「世上最快的男人」的稱號。後來,為了測試的統一性,研究人員開始改用假人,減輕傷亡之餘,也令測試結果更為準確,不過業界尚未訂立標準,直至通用汽車開發出名為Hybrid III的碰撞假人[3]。Hybrid III除了是當時最為精密的型號,最重要的還是訂立了一套完善的校準系統[4],令假人在不同研究機構也能量出相同的讀數,多次實驗後也能保持狀態。

假人的一生將會經歷數以千計的碰撞,它們特意設計成與人體相近[5],透過體內的多重感測器,提供實驗數據。某程度上,現行所有關乎汽車安全的科技基礎,都是建基於碰撞測試假人,以千萬次碰撞換來的成果。比如安全帶、氣袋,以至安全的司機乘客坐姿,也是按假人得出的實驗數據設計。換句話說,碰撞假人也許是最貼近意外的物件。缺了這一項發明,今日的汽車將不會以這種設計出現,汽車安全的相關資訊或許也大有差異。

沿着IIHS YouTube頻道的播放清單一路看下去,1176條演練意外的影片我竟看了大半,幾乎熟悉了整個影片的拍攝工序,甚至近乎沉迷地讀過碰撞假人的設計歷史,可惜並無機會接觸假人,只能借道於影片和文字描述。弔詭的地方是,正是因為人體不堪衝撞,研究人員才特意研發出假人,假人卻堅韌得可以撐過千百次意外,成了偶然中的常數,汽車本身反而顯得脆弱。防備災難的裝置,原來自絕於事件之外。製片現場的車禍,從未觸及災難的真實,骰子其實從未擲出。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弔詭之處,令我時常暗自幻想,要代入它的位置,或者正確地說,是渴望成為假人背後那一台攝影機,見證事件。要將假人的體驗化作真實,大抵就得參與意外,而又全身而退。如何把整場測試搬到路上?如何親身體驗一場終必發生的車禍?我只能想到阿馮提到的故事。


我所計劃的日子,終於來了。

為了將阿馮提到的經歷重演一次,我開始着手準備。事前,我多次重訪我所策劃的事件現場,那本就是我的必經之路,現在我卻比往常更為專心,觀察道路的每一個細節。見證過西貢小巴闖入軟綿濃稠得足以把時空伸展放緩的霧氣的魔幻時刻後,我已選定了這一個路段,將會是我見證意外的地方。有趣的是,原來這一截道路的前後也立了三角形的路牌,僅止一字:「霧」。彷彿霧氣出現的日子雖未可知,卻總會到來。按照天氣概況,可以想像三四月的春季時間,濕氣最重,應是最易遇上濃霧的日子。即使我無法保證意外必然發生,只要讓相關的因素累積疊合,嘗試次數夠多,在深夜時分坐上更尾的Uber,大抵就能抵達這個地方,與無法集中的司機一同遭逢車禍。為此,我也多次在辦公室裡留到半夜,測試結果。

於是,那天晚上,凌晨2時47分,我從銅鑼灣的辦公室出發,登上一輛Honda Freed,經紅磡隧道穿過彩虹往西貢回去。

「Hello。」

「Hi。」

「這段路我不太懂,要麻煩你提醒我一下了。」

「沒問題。」

那樣就好。從倒後鏡看過去,司機頭髮花白,看來也六十多歲了,正好。車內播着輕軟的音樂,有近乎催眠的效用,司機再沒說話,我卻為了將來的事件而亢奮,一路檢查行駛狀況,看着前面的儀表板,觀察司機的狀態。隨着車輛轉過一條條隧道,司機的注意力似乎也開始渙散,多次錯失路口,不得不回頭再行。

是夜多雲,天色暗淡,只有街燈的光照在路上,夜深了,路上的行車不多,地下的行車線向前方直線延伸,司機竟走得歪歪斜斜,一如阿馮所言。車輛駛到清水灣道、新清水灣道交界,在雙線之間左搖右擺,我從右方的玻璃窗看出去,看見空中低掛的雲霧,那就知道,就是今晚了。

如我所料,駛過壁屋前的V型峽谷後,遠處已可看見,前方的山路被濃霧籠罩,看來甚至比當天遇見的更為厚實。司機似乎也撐不住了,眼睛半張半合,車輛駛得時快時慢,好幾次差點就停下來了。我坐直身子,抖擻精神,作好準備,是時候了,車輛快將衝入霧裡,車頭燈的光線已經滲進水氣,我一路以來所搜集的知識,要在這刻於現實上演了,我終於能夠體驗阿馮不願親歷的事情,如同攝錄機一般,見證災難在我眼前發生了。


車輛最後果真失事了,司機因為太過勞累,轉彎時來不及反應,一下子撞進了旁邊的柵欄,不過那是在我下車以後的事了,翌日我才從新聞裡知道。我所期待的一切並未發生。車輛駛進濃霧以後,司機的神情似乎並無異樣,卻已經忘了踩着油門,車輛逐漸減速,在路中央緩緩停下。迷濛的霧中,一切都形同慢鏡,一輛靜止的車進退失據,難以確定方位,也不肯定會否被後車追撞。音樂已經播完,寂靜來臨,除了知道自己身處車廂以外,似乎無事可以確認。如同暫停的時間,此刻竟令不安的情緒擴展開來。不知多久以後,一陣風吹來,霧氣緩緩散去,司機才醒了過來,車輛繼續前行,依然時快時慢,走得歪斜,錯過了兩次路口之後,終於把我帶到目的地。下車的時候,他還跟我說:『哈哈,啲彎轉到我都有啲暈𠻹』。我卻已不懂如何反應。

隔天,阿馮傳來訊息:「明晚黑布街,如何?」明晚我該向他說些什麼?


[1] 直譯為《撞車》,台譯《超速性追緝》於二〇〇三年由商周出版,譯者為張馨濤。

[2] 碰撞測試假人的正名為Anthropomorphic test device(ATD),意為人型測試裝置。

[3] Hybrid III型於一九七七年推出,前身的I及II型同樣由通用汽車研發。Hybrid系列集合了Sierra Stan及VIP-50型的優點,整體的重量分佈更似真人,也有關節,能夠重複使用及生產。自七七年至今仍是業界標準,更生產出大小體重不同的款式,對應男性、女性、孩童的各類體型。

[4] 例如以鐵球撞擊假人胸腔中央,或將頭部卸下,從特定高度拋下,以確保讀數準確可靠。

[5] 假人主要有三種設計指標,包括生物像真性、重複性及再生產性,確保假人的讀數可以複製及證偽。

(原刊《Sample 樣本》第十八期〈災難應變手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