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否想過,其實自己的一舉一動也正受人監察?曾幾何時,這種問題彷彿只屬陰謀論;然而,時代變遷,科技漸漸滲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加上諸如斯諾登等的事件,我們慢慢認知到,受監察的恐懼竟是如此真切實在。

科技日新月異,大眾根本難以追及最新的發展,惘然無知,則容易事事驚怕,常處不安。美國電視劇Person of Interest,正好就描繪了這種對科技文化的憂慮不安,也探討了相涉的道德問題。

這套電視劇由Jonathan Nolan製作、J.J. Abrams監製。故事講述一位隱世奇才Harold Finch,目睹九一一事件後,以數年時間埋首編程,寫出了一個程式,可以自動監控整個網絡的所有通訊設備,包括電話對話與訊息內容、手提電腦的鏡頭、社交網站的資訊等等,透過分析、預測,可準確地預防恐怖襲擊。這個程式,名為The Machine。他預示到,定會有人濫用這股力量,於是把程式封鎖,以美金一元賣給政府。The Machine每次預測到恐怖份子的活動,就會自動把要注意的人物悄悄地加插到執法人員的調查報告之中,暗地裡協助政府保衛國土。

然而,The Machine的功能強大,除了預防恐怖襲擊,也可透過收集到的資訊預示一切暴力行為,換句話說,一切的罪案皆可避免。可是,Finch在寫程式的過程中,已預先設定了準則,只呈報威脅國土安全的兇徒,而你你我我這些平凡人,縱是將要受害或加害於人,Machine也不會有任何行動,皆因這些人都被撥入Irrelevant list裡面,視作不重要的個體。這種設定,本是因為Finch不希望有人可操生死大權,而同時又希望確保Machine得以一直運作而無人發現,但當他發現自己的老拍檔因恐怖襲擊死去,而Machine早已向他不斷提示,這時他才發現Irrelevant list裡的每個名字,背後附帶的生命也同樣重要。於是,他找到新拍檔前特工Mr. Reese,運用The Machine的後門得到受害者/加害者的社會安全號碼(類似身分證的個人識認),Finch在背後出謀,Mr. Reese負責出手,擕手保護平凡人的生命。

如是者,每周一次,他們調查號碼的主人,搜集他的背景資料,查察他於網上的足跡,竊聽電話通話,繼而決定他到底是加害者或是受害者,時而跟蹤,貼身保護。靠著他倆的努力,罪案率下降了不少,但他們經常在犯案現場出現的身影,卻又招致警察、聯邦調查局等的猜疑,決定追捕他們……同時間,政府與其他機構又想把Machine據為己有,運用它的機能實現自己的願望,猜測他倆與The Machine有關,也向他們攻擊。

對於主角的行為,觀眾自會認同,畢竟他們確是阻撓了罪案發生,保護了很多無辜的生命,然而這種行為也不是毫無問題,可以四處宣揚的。一來,他們得到資訊的方式在現今的司法制度下顯然是違法的,再者,The Machine的存在,也只會引起大眾恐慌。他們注定默默無名地繼續奮鬥,直至終於被政府抓住。沒錯,他們的行動固然犯法,但在這種情況下,孰對孰錯?我們又能輕易判斷嗎?

這裡有幾點值得我們反思。平常每一聽見政府會監控個人資訊以避免恐怖襲擊,我們都會感到隱私受侵犯,但倘若這種監控結果不止保障國家層面上的安全,更可以確保每個人的個人安全的話,我們又會怎樣反應?如果用我們的私人資訊,可以換取個人安全,這宗交易值得嗎?

科技一路發展,社會風氣也一路更迭,我們可以發現,漸漸地公共/私人的界限開始鬆動,隱私與公開的資訊已相互重疊,一些私人的資訊可能有益於社會,而反過來公共的資訊又會影響個人的生活。再加上,網路與生活已環環相扣,此刻我們幾乎已全天候與互聯網連接,遇見美景會自動掏出手機拍下,心事會公佈於Facebook之上,看演唱會也把鏡頭架在自己與歌者之間,一切軼事皆存於網上,已再無在線/離線(online/offline)之分,兩者已互相緊扣,無法輕易二分。當公共/私人、在線/離線、真實/虛擬等等的相對概念開始動搖,我們的想法又該如何轉變?

Person of Interest中,有一集Mr. Reese好奇大眾怎麼會把他們的個人資料統統放在網上,Finch則透露了,原來網上社交平台正是由他所創的,用意是讓The Machine可以得到更多的資訊,更易分析狀況(片段)。確是那樣,我們幾近自願地把個人資訊上載網上,也不大在意誰會接觸到這些數據。這個年代,Facebook已懂得從你的照片中篩選,辨識每個用戶的樣貌,提醒朋友幫忙tag照片;2012年末,Facebook推出了Graph Search,更進一步把你的搜尋紀錄存檔,讀者可以在自己Profile中的Activity log中,找到自己到底搜尋過什麼字串。再說,今時今日你若沒有社交網站的帳號,不止同學、朋友會覺得你古怪,連僱主也會因而論斷你的為人,決定僱不僱用你;層層相迫,我們自然就不得不把一切都呈到網上了。

Finch與Mr. Reese的舉動,也帶出了別的倫理問題:當你能看見千萬人的安危,你又能否將之分成相關不相關兩個範疇,是否應救得救?同時,也點出了一個想法:我們平常使用程式的時候,多不會留意其中的設計;但原來在設計程式之時,當中的界分、設計、參數設定等等,早已滲雜了道德倫理的問題,比如說,你如何決定何者為relevant/irrelevant?在這一方面來說,Person of Interest顯然走前了幾步,不再受大眾現有的立場左右,而是擁抱了一種更新的科技、倫理、政治、美學,放棄公私、在線離線等的簡單二分法,直接立足在即將來臨的未來之中,一切重新定位。

其實,這種新世代的網路、更改了的規則,不同的媒體也早有預示。大家或會記得,由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蝙蝠俠:黑夜之神》中,蝙蝠俠組嵌了一台機器,可以監察市內所有的手提電話,將它們統統變成聲納裝置,從而查探小丑的行蹤;當時他的技術支援Lucian Fox已表明這件事很危險,也不道德,在行動完畢後馬上把整台機器破壞了。或許,當時人們尚未能接受這種力量,但到了Person of Interest裡,主角已開始積極地運用這股力量以救助他人,當中一些善良的個體與體制的邪惡也有強烈對比,一方無私奉獻,另一方卻又想公器私用(證明Finch當初封鎖The Machine的決定沒有錯),說明同一股力量由不同人運用自有不同的結果。

然而,現實世界並未如此完美,特別在這個年代,不免叫人膽顫心驚。事實上,Person of Interest中預示的The Machine,現在或許已存於世,美國早於九一一事件後馬上著手構思此事,現實稱為Total Information Awareness。而當我們身邊的科技產品、接連網路的裝置越來越多,The Machine可以監察世界的眼睛也就倍升,真正屬於我們的私人空間或許就會萎縮消失。諸如近日公佈的Xbox One,主機搭載了一個Kinect鏡頭,全天候待命,永遠看著你室內的所有行為,甚至可以偵察到你的關節轉動、肌肉鬆緊、眼球活動,更可遙距地觀察你皮膚下血管的跳動藉以量度你的脈搏。把這樣一台機器放在家中,在這種世代下,可以安心嗎?

當然,改變勢不可擋,我們僅可讓未來稍稍轉向。政府機構監控網上資訊,固然早已有之,但一經披露,卻引起大眾的熱烈關注。此刻我們都已中伏甚深,也無從回頭,或許應該回首思考一下網路與生活的交界,再審視個人與群體的關係,摸索新世界的新秩序,如何能在此中把隱私、自由等概念重新定義。Person of Interest借Finch和Mr. Reese兩個人的秘密活動,揭示出我們平常隱在卻又不敢置信的懷疑,為此注入適度的想像與真相,讓我們得以改換角度去突破我們既有的視角,展望將來,絕對值得細看。

(關於新世代的網路觀,可參看此文章:Digital Dualism and the Fallacy of Web Objectivity;作者Nathan Jurgenson的其他文章也值得一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