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生而言,剛上大學,既不適應新環境,又得習慣新的生活形態,不知道前路該如何走、又該如何運用這四年的大學生活,也無可厚非。其實,新生對大學生活的第一印象,由各類迎新活動開始,早已悄悄建構起來了。該讀什麼種類的course、該chur該hea、有怎樣的標準等等,這些文化資訊隨大學、學系、同輩、風氣而變化,各具風貌,卻又總是潛移默化,不見形跡就已形塑了新生的想法,間接影響了整個大學生活。
這固然是某種文化的傳承,讓人理解從前的人都是怎樣活過來的。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時時反思,究竟這種文化是否健康,對自己又適不適用,與此同時,我們又會否不經不覺,背棄了自己當初對大學生活的憧憬與冀願呢?以下要說的,其實都只是老生常談,但有些重要的事,總不免在大氛圍之下悄悄流失,讓我們漸漸無法體察自己真正的願望;但求大家三思而後行,每人有自己的路,但都是自己的路,別讓人悄悄影響。
開首必先提到萬惡根源:GPA。它是你畢業後,除Honor以外唯一有真憑實據的憑證,世人不得不為之瘋狂。GPA約等於:exchange、summer programme的機會、scholarship的來源、找工作的入場券、postgrad的可能等等。如此重要,即使不求什麼,也想穩穩當當,付出最少的努力,得到不錯的成績(所謂過3),於是就有了搜索頹course的衝動。誰不想輕輕鬆鬆地讀書,留下時間用在其他地方?但先說了,頹course不過相對而言,讀頹course爛grade也時而有之,一方面讀得不認真,另一方面又覺得既然頹,也沒什麼有趣,就頹下去吧。頹course不能保證成績,始終需要努力,而一沾上頹氣極易萬劫不復。頹不頹不過心態問題,知識無窮無盡總有未知之事,抱著乜都學一餐的心態,或許人會比較快樂。
大概大家都不明就裡地進了大學,還說不上有目標,但可以肯定的是你不止要個學位,不然何苦搞那麼多事?不妨權衡一下,想想自己到底想過怎樣的大學生活。其實一切存乎心態,頹不頹chur不chur不過自我定義,而且不實際試驗過無法清楚,讀得開心、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最要緊。不盲目跟從建議,親身投入、反思才是重點。有時我會後悔,從前過份相信頹course之說,結果三年毫無長進……
人生在世有太多事可以學,既是如此,又何不把時間放在一些自己有興趣的地方?在大學裡,只要肯付出,肯努力,往往也有適切的回報,即使是被認為會kill的科目亦如是。換個角度,讀killer而死,至少比讀頹course而死來得心安理得(甚至有一種知識分子的驕傲)。Killer科中,其實不少也是好course,如先前〈給準大學生的十個不老土建議〉所說,伏中自有黃金屋,不先親自體驗,也就無以衡量。擔憂固然正常,但沒必要因為他人的勸阻,怕麻煩怕辛苦怕危險就放棄有興趣的事。權宜之計,可以先去sit一下有興趣的課,直至確認自己肯捨身才下主意。
大學實在有太多選擇,不再有人限制你的生活,一切全靠自律,part-time賺錢freelance補習、谷gpa honor去exchange搵scholarship、上莊課外活動住宿識朋友,想要的生活怎麼有一百種?只能說一切在乎取捨,每人各有自己的路,但找到以後,就不得不抱著各種犧牲與代價一直走下去。
凡事總有代價,取捨意謂取一捨萬,既有了這樣的決定,也就需要同樣的覺悟。孖莊狂chur莊務,上堂就不免行屍走肉;日日補習,就自有很多想出席卻又只能遺憾的活動。每一步也很要緊,有些路走了就無法回頭。但至少在大學你可以選擇,別放棄這個權利,不要讓生活白過,別讓自己後悔,謹記四年轉眼就過。
不得不沿用一個爛gag IQ題。問:小明從四十樓跳下來,怎麼死不成?答:因為好彩。答案是無聊的,值得說的倒是,小明若不先跳下來,也無法知道自己好彩與否。所以新生們理應用力地跳,一直挑戰自己,嘗試極限,終會發現自己的一點什麼。
文論家Edward W. Said在Beginnings裡這樣寫:“Beginning is not only a kind of action, it is also a frame of mind, a kind of work, an attitude, a consciousness.” Jason Mraz在網誌裡說,他18歲才開始學結他,在右臂上紋了”Beginner”的字樣,時時提醒自己是一個初學者,不必太完美,失敗本就是常態,也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失敗。我們都是初學者。未來始終未來,於是有每個未經歷的現在,我們總是初學者。也就是說,沒有必要給自己太大的包袱,但得保存這種心境,依然年輕,無所畏懼。說得太多很是長氣,但珍惜這段大學生活吧,這段時間付出與努力尚成正比,有錯誤與嘗試的空間,既是如此就不妨盡地一鋪,付上自己擁有的所有,別讓自己有後悔的機會。
如果有機會的話,開學以前給自己寫封長信吧。在信裡寫下來年的目標,記下此刻的憧憬與期待,想像一下一年以後的自己會是何種模樣,待一年以後把信打開,回頭看看自己走過了怎樣的路。有空就寫寫日記,錄下每刻的感受,閒時回看,重溯自己的心境如何轉變,熱情冷卻了麼,內心不再澄澈了麼,才又決定,前路該繼續或改轍。
老實說,如果肯努力的話,其實也沒有太難的東西,頂多只有不適合的事,而興趣這回事,大家都明白,只是大家都害怕。真的有必要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然後付諸實行,不要被文化影響,這樣才有自己,才可能找到自己心中所想。還是那句,努力就好,努力就好。
說到底,都是取捨。(個人還是希望大家別只讀頹course、別頹別hea)很多事情其實到了year 2、year 3自然就會知道,但year 1這一年浪費了也就失去很多機會,少了一份對大學的憧憬,人也變得盲目。四年時間其實轉眼就過,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珍惜,好好享受還可以年少輕狂的日子,甚麼也試試。許多事過後自會明白,到了二三四年級才懂得後悔,業已畢更無奈,但一年級這寶貴的一年請別浪費,這一年你們還有憧憬,仍然膽怯,機會多的是,有什麼瘋狂事就放膽做,因為過後不覺就被文化沾污,人不免變得盲目遲滯。請好好珍惜年少輕狂的日子,一起做小明努力跳樓。
願各位在大學裡過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