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宥嘉的專輯《大小說家》中收入了一首《勉強幸福》,MV特地飛往日本拍攝,場景優美,畫面甚至有點村上春樹的味道了。在Youtube上,片段的簡介道出歌曲背後的故事:

「這首歌曲所講述的故事是一份錯置的愛,一對在外人眼中看起來無比幸福的戀人,其中卻壓抑隱藏了許多無奈與酸楚。故事中的女主角雖然和男主角甜蜜地在一起,但心中仍思思念念忘不了前任男友,她用愛著前任男友的方式來愛現任,對男主角來說,這份愛情是既甜蜜又酸澀荒謬的,各種情緒糾纏拉扯,這份愛是幸福的,但又是勉強的。詞神林夕再展功力,歌詞寫到入骨入肉揪心無比,搭配鄭楠雋永優美的旋律,完成一篇故事情節足以發展成電影的精采作品。」

介紹文字裡提到外人對戀人的印象,歌詞之間卻不存在如此的描述,這些提示只在影片的字幕裡出現過。這樣說來,整段介紹、整個故事,便有了可疑的地方,到底這些形容是否吻合歌中的意義?不管宣傳文稿中,說詞神林夕如何寫得入骨入肉揪心無比,這段故事也未必如描述所言,如此單一。

歌曲本可獨立存在,加上了音樂錄影帶,影片的畫面、裡面的字幕、其他的文字表述等等,自然是添上了詮釋的空間,為我們指引出解讀的可能性;同時,卻又不免窒礙了歌曲獨立生存的賞析路向。我們不妨先著眼於歌詞,撇開影片不談,只從文字與唱法中尋找線索,以免滲雜了不必要的資訊。

一開始,戀人為男主角慶祝生日,但慶祝之際,他又從戀人的動作與姿勢中見出端倪。「那些唱片他可能喜歡」、「享受著他鍾情的音樂」,確實似是對方忘不了前度,甚至把現任當成前度看待,如是這般,男主角也就有了「妳問我要多少支蠟燭/還想要什麼樣的祝福」等等的質疑,彷彿對方都不清楚自己的心意,只記著前度種種。但另一方面,男主角彷彿又比女主角更熟悉她的前度,知道他喜歡哪種味道的蛋糕,喜歡怎樣的音樂,欣賞的時候似乎比發現自己失神的女主角更為投入。那就意味著,或許他以為,比起女友的不自覺,自己更為自覺,更清楚女友關心自己的表象下,其實依舊忘不了前度。但事情是否真如他所算?或許一切不過他的一廂情願,一頭栽進自己幻想的迷障之中。人一幻想,很容易就會想得太多;幻想他人的幻想,就更易過火。他誤會女友不自覺的同時,他也可能身陷同一樣的問題之中。

回到影片當中,男主角於Part 1中與女主角那些靜謐而甜蜜的場景,都因Part 2裡女主角種種細微的動作與猶疑而受到顛覆。女主角出外準備慶祝的物品,回家時突然想起正戴著前度送的項鍊,便一把抓住,面露懷念,後來見男主角的時候,也就不再戴著了;回到家中,又搬出與前度的合照、信物,拿到後院燒掉,正好被男主角從旁看見。同一個場面,難道不可以有別種理解方法嗎?女主角正是要投入新一段感情之中,才斬斷與前度的一切關聯,那條消失的項鍊,正好就象徵了對現任的忠誠,何以男主角偏要將一切往壞處想,將之解作對前度的念念不忘、不願放手?

有時我不太喜歡過份投入故事、執迷而單一的演唱,倒喜歡那種投入之餘又彷彿有點自覺,有點後設的角度,悲情之餘又帶點自嘲,總是處身於張力之中,而不走向極端;寧願歌曲可以保留詮釋的空間,帶點歧義,自會拉出更有層次的意義。這首《勉強幸福》倒顯得過度投入,而那正正就是此曲的重點所在:人陷於幻想之中,無法自拔,不能自覺,找不到別種解釋方法去理解世界,只能依一貫的偏見去觀照他人的選擇,也就正是過度投入的一種執迷。正是如此,才會有像「這蛋糕那麼甜/你一定做得很辛苦」的語無論次,把食物的甜度與工夫、用心混為一談,本就露出了嫉妒和責備的面目;糖份太多,本可歸咎於廚藝尚淺,或雙方溝通不足,卻在無形中被歸類成對前度的追憶,這不是執迷麼?

這首歌不止是一首「無奈、酸澀的動人抒情極品」,不止是闡述一段錯置的愛的歌,其實也同時描繪了人嫉妒以至執迷的心理狀態(只是歌曲若以這種方式呈現,恐怕難以宣傳,要剖析那種糾結的心境,多半需要更架空抽離的歌詞)。到底是女主角對前度餘情未了,或是男主角想得太遠,以致把一切誤認,孰真孰假也不太重要,竭斯底里的傾向卻是無容置疑。自憐自傷,聽眾自然更易投入情景之中,聊以自慰,彷彿把越多的責難抛向愛人,就越能顯得自己愛得辛苦,也就更易滿足,說得出「我就是愛你傻乎乎」這樣肉麻的說話。如此說來,《勉強幸福》又是誰勉強誰呢?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