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人絮語》中有這麼一句:「我正在戀愛?──是的,因為我正在等待。」戀人彷彿注定等待,永遠處於被動的狀態,因等待而焦灼,只能靜候對象施捨,向你投以丁點時間,又再度遠去,等待焦灼─滿足舒心的循環復又重來。對於明戀暗戀卻又總是被所愛拒絕,從未求得愛侶位置的人,往往也會退居一隅,以等待的姿態從旁守候。
我喜歡你,你卻不肯接受我的愛,把我拒絕。沒關係,我仍會故我地喜歡你,繼續徒勞,繼續浪費,在旁看著你與別人開始、終結,而我的愛依然不變,悠長持久,勝於你的戀愛對象。我沒有別的嗜好,別的志願,只想以我的偏執與倔強,一直堅守這位置,繼續喜歡你,而你不必給我機會、不必對我慚愧,這是我的選擇,又或許我根本就喜歡被你浪費。
林宥嘉的《浪費》中,展現的是少年維特式的愛情:不求與戀人相戀,只求在她的系統之中佔一個永恒的席位。也許病態,卻是在一個可以自主的安全距離下繼續實踐自己的愛。戀愛之中,一切的結構皆可棲居,戀人只怕無處容身,沒有一個明確的角色與定位,一經定位,自能抵禦任何的自傷自憐。戀人退守一旁,打算等候一生,他漸漸把愛視為生命中的主題,其餘都不再重要,花費六年,每一個閒暇的時刻都用以愛戀著對方,彷彿為愛而活,一種不求回報的愛,也預示了未來十年也將如此過,展開一場歷時十六年的戀愛;看似偉大,其實不過自導自演的戲劇,自我歌頌自我澎漲,凡此種種,不過為了令境況容易承受:我用我的英雄姿態抗拒命運。
其實戀人這種退守的取態,也算不上是自虐,只是自製一種幻象,回答那無從回答的問題:「沒有了你怎麼辦?」戀人都害怕結果,害怕失望,有些寧願放棄爭取的機會,只願活在可自控的區域裡,控制欲氾濫,不許世界有些微變改,至少保有一個位置。是的,在他們眼中,這確實是最佳位置,無法後退,卻又不願前進,就唯有一直保守這片領土,不需機會,也不需同情。其實,也不過是惰懶的表現(即使用盡心力)?
你說我因此而秏掉時間心力,如此浪費,何苦?但既有如此的一個位置,如此的一個地位,若不加善用,豈不才是浪費嗎?戀人以經濟的用語描繪愛情,說「不去愛才是浪費」,其實也是假借理性去包裝感性,彷彿一切先經計算,才終於敲定。反過來說,他之所以把放棄戀情稱作浪費,正是因為自己早已超額投資。戀人此前早已投放大量的時間、心力、資源,若到最後竟把這些統統丟棄,毅然斬倉,自行放棄,什麼也得不到,這樣怎會划算?那就不如繼續假裝下去,幻想自己的愛總有一天能超脫對方舊有的審判,修成正果,即使明知繼續下去多半也沒有任何結果,假裝直至自己也忘了假裝的事實,關係變作一場all-or-nothing的賭搏,要麼得到一切,要麼一絲不留。面對這種抉擇,自然容易決定:當然是繼續下去啊。可是,投資者從來只是股市中的一隻小棋子,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甚至變成亳無價值;他一起了頭,就再也逃不出去,永遠困在情感的跌宕起伏之中,直至淘空一切。